- 发布日期:2025-08-19 22:38 点击次数:15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施雄风 通讯员 屈依杨 曹琼蕾 王奕诚
8月14日,杭州之江文化中心浙江文学馆的灯光与东海的星辉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3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碧海红灯:大陈岛电力垦荒史》在此首发,作家陈富强以笔墨为缆,将大陈岛从荒芜到璀璨的电力史诗牵进文学殿堂。
中国电力作协、浙江省作协代表,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等文学界人士、专家学者及电力系统员工代表齐聚现场,共同见证这部记录海岛电力发展历程的作品正式亮相。
主办方供图
《碧海红灯》的创作历时3年,以近100人的深度访谈记录为扎实基础,用近30万字篇幅铺展大陈岛六十余年电力垦荒长卷。
翻开《碧海红灯》,1956年的海风带着硝烟味扑面而来。467名青年垦荒队员登上大陈岛时,唯有断壁残垣。这群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年轻人,握着锄头与柴刀劈开荆棘,在布满地雷的焦土上,种出第一簇重建家园的火苗。
展开剩余52%火苗在时光里生长。1958年5月1日,当德国产18千瓦炭气发电机组在寂静中鸣响,大陈岛夜空第一次被电灯染亮。1988年,中欧共建的三台白色风机破风而立,海风第一次被驯服为电流。从34台风机集群在碧波间舒展叶片,到如今世界首个柔性低频输电项目和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综合能源项目,在海天之间织就“风氢互补、柔频共济”的生态画卷。
主办方供图
书中提到的三位亲历者冯际辉、王海强和蒋伟坚也来到了活动现场,他们回溯了海岛电力建设的峥嵘岁月,生动的亲身讲述与文本记载形成跨时空共鸣。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黄亚洲表示,《碧海红灯》以“从煤油灯到智能电网”的科技跃迁为主线,呈现了大陈岛电力事业从艰苦垦荒到科技创新的完整历程,“书中每个技术突破的背后,都凝聚着电力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展现了中国能源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朱首献从精神传承维度进行了解读:“这部作品最打动人的,是贯穿六十年的精神接力。从第一代垦荒者肩挑手扛架设线路,到新时代电力人用科技创新守护光明,一代代电力人用同样的坚守诠释着不变的初心,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正是中国电力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发布于:浙江省